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。会议表示:综合起来看,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,强于不利因素,经济回升向好,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,要增强信心和底气。今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,困难和挑战不小,针对性的政策也出了不少,效果也在逐渐显现。怎么看今年的这场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来的重要信号?明年经济怎么干?来看专家解读。
新提法
会议要求,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,以进促稳,先立后破。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,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。积极的财政政策,要适度加力,提质增效;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,精准有效。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,会议强调,明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,突出重点,把握关键,扎实做好经济工作。
九项任务
①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
②着力扩大国内需求
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
④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
⑤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
⑥坚持不懈抓好“三农”工作
⑦推动城乡融合、区域协调发展
⑧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
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
经济增速
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居前列
专家称可以超额完成5%的目标
今年前三季度,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.2%。这一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,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,要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”,“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”。在此背景下,2024年GDP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对资本市场而言至关重要。
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分析认为:“我们的经济增长达到了5%以上,消费也增长了6%以上,投资特别是产业投资增长达到6%,继续贡献全球经济增长30%以上,大盘稳住了。这个增长是在结构转换的动力下实现的,今年我们的太阳能电池增长68%,芯片增长36%。整个新兴产业正在起来。”
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介绍,从目前的情况看,今年全年应该是能够实现5%以上的经济增长,中国经济确实是顶着困难上,在全球还是处于领先地位。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孙学工也表示,经济增长速度从现在的情况来看,可以超额完成年初(5%)的目标。
“明年经济将延续内生性曲折复苏,政策也将助力经济巩固增强,预计经济增长目标将制定为5%左右的较高水平。”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说。
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表示,高质量的发展扎实推进,主要表现在消费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。前三季度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83.2%,消费内部的结构不断优化,新的消费新的业态占比不断提升。2023年,全年汽车出口总量有望跃居全球第一,实现历史性突破。“新三样”产品合计出口突破8000亿元,同比增长40%以上。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表示,科技创新的突破,产业规模的增大及由此产生的倍增效益,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牵引和推动作用,为2024年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以进促稳
有利于稳经济促发展
股市有大幅回升机会
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要求“稳字当头,稳中求进”,今年强调的则是“稳中求进,以进促稳,先立后破”。
专家表示,这表明明年的经济工作,更强调通过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、转变发展方式等,积极推动经济企稳回升。“以进促稳”更能体现对经济更进一步的决心,同时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,让新动能成为“稳”的重要力量。
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李锦表示,这表明“全力拼经济”已经成为高度共识。从更强调“稳”,到更强调“进”和“立”,传递出更为积极的政策信号。专家指出,“先立后破”则是明年经济工作的方法论,保障转方式、调结构、提质量、增效益等各项工作顺利推进。
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分析认为,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,以进促稳,先立后破,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。在先立后破方面,比如说在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同时,对于传统的房地产依然是要稳住,对于煤炭、化工等传统的行业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,保障我们企业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稳定。另外,还要加强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、要扩大需求,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的对外开放、持续有效地防范化解重点领域的风险等。
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,在经济面稳定之后,资本市场也将会逐步走出历史低位区域的位置,走出价值回归之路。2024年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都具有大幅回升的机会,特别是伴随着人民币出现升值,美联储加息已经即将宣告终结,明年下半年之后可能进入到降息周期,这些都有利于资本市场回升。
财政政策
财政支出将适度加力提质增效
减税降费应侧重支持科技创新
会议要求,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、提质增效。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,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,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。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。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,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。严格转移支付资金监管,严肃财经纪律。增强财政可持续性,兜牢基层“三保”底线。严控一般性支出。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。
专家预计,财政支出将在今年基础上延续加力并注重政策效能的提升。
在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看来,财政政策适度加力,或意味着2024年目标财政赤字率将设定在3.5%左右,较2022年年初目标上调0.5个百分点,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也会达到4万亿左右。这主要是为了保持基建投资继续处于较高水平,稳定宏观经济运行,同时对冲房地产行业低迷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带来的影响。
“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调不变,2024年赤字率或有必要突破3%,赤字规模由中央赤字占主导。”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、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认为,财政政策一方面将加力以支持扩大总需求、防范化解经济社会风险;另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需要来实施,积极的财政仍是高质量发展框架下的积极,避免大幅提高财政风险,让财政更可持续。
罗志恒表示,重提“结构性减税降费”,有利于进一步稳定宏观税负。我国已连续十几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,长期实施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导致宏观税负逐步下行,财政空间仍有但总体在持续收窄。因此,未来的减税降费要注重效率和效果,注重结构性减税降费,侧重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等领域。
货币政策
预计央行将更精准有效
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
与往年会议相比,今年会议提到货币政策仍然要精准有力,但新提出“灵活适度”。另外,“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”的表述调整为“社会融资规模、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”等。
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,“灵活适度”的提法在2019-2021年均有出现,政策基调保持稳中偏松。2023年以来,物价持续低位运行,预计2024年货币政策有望适度发力,推动物价水平温和上升。在“精准”的方向下,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,平衡好短期经济增长和长期结构优化问题。
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,货币政策强调“精准有效”,这意味着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的“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会得到具体落实,2024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受到进一步倚重,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、先进制造、绿色发展、小微企业及房地产行业等重大战略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。他判断,着眼于为“平急两用”基础设施建设、城中村改造、保障房建设等“三大工程”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,2024年PSL有可能再出江湖,或由央行创设新的定向支持工具。
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表示,这要求在确保经济实现“稳增长”的同时,不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不稳定情况的发生。“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”反映了政策要协调配合,货币政策、财政政策、产业政策等要相互协调,避免相互冲突或削弱对整体经济的影响,要共同发力,确保政策的一致性和可持续性。
招联首席研究员、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,2024年货币政策应在保持稳健基调的同时加大实施力度,更具前瞻性、有效性、精准性。预计下一步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,量价并举,长短结合,更加精准有效地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,继续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,进一步稳定经营主体信心和预期,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各类经营主体特别是科技创新、绿色转型、普惠小微、数字经济的支持服务,以更大力度支持经济运行持续好转。
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介绍,我国现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已经占到7万亿人民币左右,已经占到了央行资产负债表的15%左右,但是还有空间。用财政和货币政策结合起来,来撬动更多的融资走向创新,走向中小企业。
科技创新
要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
制造业要科技化绿色化数字化
“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”是明年经济工作九大重点任务的第一项。会议指出,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,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,发展新质生产力;广泛应用数智技术、绿色技术,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。
朱民分析认为,我国的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是美国、日本、德国加韩国的总和,这是中国的核心竞争。让制造业往高端走,数字化、绿色化、现代化,这个特别重要,把我们自己的供给实力做大做强。这是告诉大家未来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,各个政策都要向这个方向靠拢,制造业未来的方向就是科技化、绿色化、数字化。
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表示,首次把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做了紧密结合,实际上就是要明确我们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当中,最基本的动力要来自创新。
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所长程楠表示,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。下一步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契机,利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,培育壮大一批综合效益好、成长潜力大的新兴产业,创新发展一批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,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。
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伟认为,下一步需要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,保持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。在扶持科技创新方面,建议大力鼓励私募和科创创始资金发展,为科创工作发展提供更充足的初始动力。
扩大内需
预计明年投资方向会重点支持
电桩换电站、养老育幼设施等
会议指出,着力扩大国内需求。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,扩大有效益的投资,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。会议同时提出“培育壮大新型消费,大力发展数字消费、绿色消费、健康消费”“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”“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”等具体举措。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,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、新型基础设施、节能减排降碳,培育发展新动能。
“与以往表述相比,此次会议重点强调了‘有潜能’‘有效益’和‘良性循环’。”温彬指出,本次会议将消费和投资联系起来,意味着政策将不再孤立地刺激消费和投资,而是放眼长远,兼顾提升市场经济运行效率,力争实现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,追求“1+1>2”的政策效果,提高内需增长的可持续性。在他看来,从促进良性循环的角度考虑,预计明年投资方向会重点支持与最终需求相匹配的关键民生领域,如充电桩换电站、养老育幼设施、乡村物流体系等。而消费发展带来的需求扩张,也会反过来拉动相关领域的投资,如对5G通信、绿色智能产品、电子商务等的需求增长,可以促进相关领域的投资和创新等,由此来实现供需匹配、良性循环。
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瑞东表示,一方面,消费是收入的函数,提升消费的关键在于有效提升居民收入,后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关政策举措值得期待。另一方面,在有效投资转化为实物工作量的过程中,也会通过商品或服务购买等链条传导,有效带动收入增加、消费扩大,进而形成良性循环。
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表示,明年还会有针对性的措施或者办法去鼓励居民消费,尤其是大宗消费。形成投资和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,平衡经济增长的动力。一方面会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,另一方面也会使生产和消费之间更好衔接。
对外开放
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
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
会议提出,“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,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,拓展中间品贸易、服务贸易、数字贸易、跨境电商出口”,“放宽电信、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,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,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、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,持续建设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,打造‘投资中国’品牌”,“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‘一带一路’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,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‘小而美’民生项目”。
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指出,在数字贸易方面,中国应该继续扩大在跨境电商方面的优势,并推动数字赋能的服务贸易。同时,还应当继续坚持推动对发达经济体的市场扩展和需求潜力挖掘,并兼顾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。“应当通过扩大高标准的对外开放,尤其是制度型开放,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,进一步促进外贸增长。在高质量共建‘一带一路’方面,既要有一些标志性的重大工程,更要有‘小而美’的民生项目落地。”他说。
“过去一年中,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,外贸增速出现波动,存量外资少量撤离,但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外商投资持续增长。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认为,新的一年里,巩固外贸外资的基本盘是稳定外贸增长和存量外资,使外贸外资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。在未来培育外贸新动能中,服务贸易将成为重要的新突破口,应当加大服务贸易的发展力度,进一步放宽电信、医疗等服务业的市场准入。此外,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、便利化,促进数据等新的要素自由流动,需要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,需要持续推进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建设。
焦点
房地产业
预计明年推动实质性保交楼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,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。其中提出,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,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,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。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、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、城中村改造等“三大工程”。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,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。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,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,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。
房地产风险扩散依然存在
预计明年将夯实属地责任
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表示,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明年房地产领域“1+3”的政策导向。“1”是以防范和化解房地产风险作为政策基本着力点这个中心不变;“3”是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,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,城中村改造等“三大工程”,在新模式下,谋求房地产领域新的增长。
“从目前形势看,房地产风险扩散的情况依然存在,甚至一些稳健经营企业也出现债务问题。”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,预计明年各地将夯实属地责任,推动实质性保交楼,同时企业自救和外部救助相结合。
同时,此次会议继续强调,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。这一表述,在今年10月底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被首次提及。此前,多家银行也与稳健经营、坚持主业的房企召开座谈会,听取各家融资需求,就债券承销与投资、经营性物业贷款、银行授信增额、境外及跨境融资等方面进行交流。
“我认为要继续实现这个提法,关键是银行层面要建立基于项目现金流分析的贷款决策机制,去掉所有制歧视的有色眼镜;同时房地产企业要在财务信息披露上打消金融机构的顾虑。”李宇嘉表示。
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,这意味着2024年房地产支持政策将持续加码,除了继续落实以“三支箭”为代表的房企金融支持政策外,后期政策“工具箱”在放宽购房条件、下调居民房贷利率方面还有较大空间。其中,引导5年期以上LPR报价进一步下调,持续降低居民房贷利率是关键所在。这意味着即使2024年政策利率(MLF利率)保持稳定,针对房地产的定向降息也会持续推进。
王青判断,2024年年中前后,房地产市场有望出现趋势性回暖,这将结束行业约三年的下行周期。不过,综合考虑“三大工程”部署,以及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会长期坚持,明年房地产行业出现“V形”反转的可能性很低。
周茂华认为,本次重点提及房企融资支持,强调对各类所有制房企回归市场中性,既有助于缓解目前房企资金约束,也有助于稳定房企发展信心,助力房地产加快恢复元气。同时,本次会议提及三大工程,在稳定房地产投资、提振内需同时,促进房地产中长期平稳健康发展。
加快推进“三大工程”建设
是房地产稳中求进着力点
会议还强调,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,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。
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,此类制度或体现在“人房地钱”上,预计2024年一些新的改革工作会启动,“我们在理解新模式过程中,对于此类基础性制度要有充分的认识。”
除发展房地产市场外,会议也再度强调,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、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、城中村改造等“三大工程”。
“三大工程”本质上都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做文章,以匹配住房需求。“从目前来看,‘三大工程’就是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抓手,也是房地产稳中求进的着力点。”李宇嘉表示,“三大工程”着眼于房地产长期健康运行与稳定增长,力图解决结构性问题、供需错配、需求断层等长期问题。
具体来看,城中村改造解决的是新市民、年轻人、外来人口的住房需求,特别是低成本、职住平衡的配租型住房需求。保障性住房解决的是户籍无房户、人才群体、工薪阶层的配售型保障需求,解决商品房需求断层的问题。而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,解决的是大家对居住生活安全的配套设施的诉求。
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
有望改变城镇面貌下滑局面
记者还观察到,此次会议多次提及“新型城镇化”,并强调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,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,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,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。
“‘城镇化’地位再次上升了,并且最核心的表述是‘有机结合’。”严跃进认为,要重视这个变化,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要进行重要结合,对理解后续包括房地产在内的产业发展都有启发。同时他表示,新型城镇化是以县城为载体,“县城是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,值得重视,也说明潜力非常大。”
李宇嘉也认为,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,将为县域和镇域房地产市场创造可持续的发展路径,有望改变目前县域和镇域房地产和城镇面貌下滑的局面。
严跃进表示,促进更多城市资源要素有序向乡村流动,不仅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需,还将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,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。
具体来看,推进新型城镇化将带动城镇的教育、文化、医疗、养老等公共基础设施加快向乡村延伸,同时不断地为农村居民在城市就业创造条件。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,也能让市民化的农村居民高质量地融入城镇,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。
另一方面,通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引导社会资本和城镇的资金、技术、人才以及先进管理理念等创新要素进乡村,发展农村经济,繁荣乡村市场。
整合:黄亚岚
采写:南都·湾财社记者 王玉凤 邱永芬 见习记者 彭乐怡
来源:央视新闻、新华社、南方+、南方经济智库、光明网、每日经济新闻
本文由作者笔名: 于 2023-12-14 13:42:55发表在本站,原创文章,禁止转载,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,不能盲信。
本文链接: http://www.link114.cc/jinriresou/1004.html